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气象

  • 主管单位:   中国气象局
  • 主办单位:  国家气象中心
  • 分类:   气象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0526
  • 国内刊号:  11-2282/P
  • 期刊定价:    ¥720
  • 起订时间:   2024年05月
  • 创刊:   1950
  • 周期:   月刊
  • 出版社:   气象
  • 发行:   北京
  • 语言:   中文
  • 主编:   许小峰
  • 邮发:   2-495
  • 库存:   659
  • 邮编:   100081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 出版地方:北京
        • 快捷分类:科学
        • 国际刊号:1000-0526
        • 国内刊号:11-2282/P
        • 邮发代号:2-495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气象简介

      •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气象》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气象》(CN:11-2282/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 1《气象》要求文章严谨、科学,逻辑性强,能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2《气象》投稿者可推荐审稿人(请注明职称、审稿领域、工作单位和联络方式),以及要求回避的评审者,以供编辑部参考。

        3《气象》正文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引言不计入编号),不同层次数字间用圆点间隔,如“1”,“1.2”,“2.1.3”等。

        4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请注明省部级以上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主要中文资助项目参见附录2),仔细核对项目书上标注的完整名称和编号。

        5文稿的单位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气象栏目设置

      论文,天气、气候评述,研究论文,技术交流,新书架,预报失败案例,综述,短论,暖季试验研究论文,短期气候预测论坛,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专栏,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论坛,气象论坛,天气气候评述,天气、气候论坛,灾害性天气资料同化与临近预报研究,“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全国汛期气候监测预测论文,论坛,庆祝中央气象台成立70周年专栏,2020年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与水”,新型观测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冬奥气象”专栏,大气污染与城市环境,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研究,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下击暴流和龙卷研究,“5·7”广州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气候监测预测论文,总目次,深度学习在气象领域应用,“7·3”开原龙卷分析与研究,纪念顾震潮先生百年诞辰,“6·23”阜宁龙卷分析与研究,“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世界气象日专栏,天气评论,“预报失败案例分析专辑”征稿启事,3·23世界气象日主题:“太阳、地球和天气”,201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研究综述,3.23世界气象日主题:“识云观天”,201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201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本文总结了2014年以来我国无缝隙精细化网格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进展,讨论了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和多源资料融合分析网格实况产品的支撑,更依赖于多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实时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系统的快速发展。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预报时效的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技术体系。对于0~4 h预报时效,主要基于全国雷达拼图和GRAPES-Meso模式预报,发展临近分钟级滚动外推预报技术;对于4 h到30 d预报时效,主要通过对区域或全球不同时空分辨率模式预报进行偏差订正、客观解释应用以及降尺度分析,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细度。与此同时,研发了自动化、智能化的交互式预报制作平台,以满足客观高效制作与预报员对极端或高影响天气主观预报优势相结合的需求。发展了以格点实况分析场为参照的空间分析检验方法,初步实现了对高分辨率网格预报的质量跟踪和性能评估。未来的网格预报技术体系,需要吸纳前沿的技术研究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高级多模式统计后处理技术和协调一致性关键技术等,并且建立统一完整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标准等。

      作者:金荣花,代刊,赵瑞霞,曹勇,薛峰,刘凑华,赵声蓉,李勇,韦青

      摘要:云导风资料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特性,是数值天气预报中重要的非常规观测资料之一。2016年12月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首颗试验卫星(FY-4A)成功发射。依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2017年8月FY-4A卫星红外和高空、低空水汽通道云导风测试数据,选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全球分析资料为参考场,对比分析云导风资料观测分布及偏差特征。评估结果表明,FY-4A云导风测试数据分布稳定,水汽通道云导风资料观测数明显多于红外通道;红外通道云导风资料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小,水汽通道云导风资料在高层偏差较大。基于GRAPES_RAFS系统,选取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做24 h预报试验。个例试验结果表明,同化FY-4A云导风资料对模式高度场和风场分析有一定调整作用,特别是同化FY-4A水汽通道云导风资料,对强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有所改善。

      作者:万晓敏,龚建东,韩威,田伟红

      摘要:基于我国T639集合预报系统的2 m温度模式实时预报和分析场资料,对历史气候百分位分布进行了估算,并对2016年我国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集合预报进行了检验评估。分析表明,对于某一区域代表站点,不同超前时间对应的气候百分位分布变化趋势均与分析场的基本一致,但不同区域代表站点之间以及同一站点不同季节之间的气候百分位分布则存在差异。Talagrand分布检验结果显示,T639集合系统对哈尔滨和长沙站的预报存在暖偏差,而对北京和拉萨站的预报则存在冷偏差,其余典型站表现出预报离散度偏小的特点。基于历史气候百分位定义,对2016年极端温度进行识别、预报和检验。TS评分结果表明,T639集合系统对于我国极端温度总体上具有一定预报性能,预报技巧在各个区域有较大差别,极端高温在江南和东北区域技巧相对较高、极端低温在华北和南方技巧较高。对于不同预报方法技巧比较显示,集合平均法对极端信号有平滑效果,总体技巧偏低,集合众数法对低温技巧增加明显,而采用集合最大值和最小值法对极端信号则有放大效果,对高温技巧增加明显,但对低温技巧则不明显。由此可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集合预报中极端信息的正确提取至关重要。

      作者:郑嘉雯,高丽,任宏利,陈权亮,蔡宏珂

      摘要:综合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30日发生在冷涡南部暖区的一次长生命史弓状飑线(以下简称飑线)的环境条件、触发、演变和维持机制以及预报难点。其发生环境条件为超过4000 J·kg^-1以上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中等强度0~6 km垂直风切变,是超级单体形成和维持的有利条件;湿球温度0℃高度3. 6 km是有利大冰雹形成的融化层高度;整层相对干(对流层中层达28℃温度露点差)、大的垂直减温率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都是形成弓状回波和地面强风的有利条件。前期较大对流抑制能量(CIN)抑制了对流初生;随着地面温湿度增加CAPE显著增大、CIN减小,加之边界层辐合显著增强因而触发了对流。老的对流出流气流,环境低空西南气流增强为急流和上游的低空西北偏西气流增强了边界层辐合。飑线发展过程表现出以下特征:TBB演变表明飑线是由线状积云发展成为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以正闪为主的闪电和地面大风主要分布于TBB低值处;可见光云图显示具有粗糙的纹理、显著的上冲云顶和旋转等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显示其由一个β中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发展成为一个α中尺度弓状飑线系统;成熟阶段具有显著的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强中层后侧入流、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等特征,异常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值是产生大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典型雷达回波特征;由于高层分流气流和其西侧不断有新生对流使其组织成非对称尖锥状。对流层中层大的温度露点差和强的后侧入流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是形成弓状回波结构的主要原因。位于飑线前沿辐合区后侧的强前侧入流是飑线和弓状回波维持的主要原因。500 hPa风速初期偏弱后期增强、前期较大的CIN及后续迅速减小和抬升触发条件相对弱是该飑线的短期时效预报�

      作者:公衍铎,郑永光,罗琪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4日中国东部持续近5天的大范围强浓雾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强浓雾的传播与扩展机制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浓雾过程以1日晚间冷高压南下为分界点,在高压南下之前强浓雾范围局限于河北中南部,高压南下之后,强浓雾增强并大范围传播,影响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多个省。冷高压南下导致低层逆温层加强,逆温区范围扩大,是强浓雾得以大范围传播的重要条件。由海上经江苏、安徽、河南至河北的水汽平流输送则为浓雾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作者:邵禹晨,张雪蓉,王博妮,濮梅娟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